受累于房产危机、制造业低迷等不利因素,中国经济今年并没能呈现疫情后强劲复苏。而远在万里之遥的非洲也受到了影响。IMF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对非洲资源的需求,以及中资机构为非洲国家提供的贷款都已显著减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週四(11月9日)发布的新闻稿,在其最新一期《地区经济展望》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一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平均增速会在一年内下降约0.25个百分点。
这是因为过去20年里,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建立了深入的经济联系,成为该地区最大的交易伙伴国。该地区1/5的出口产品由中国购买,其中包括金属、矿物、燃料等,而非洲国家进口的大部分制成品和机器设备则来自于中国。
研究报告还发现,资源出口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尤其高。其中,对于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等石油出口国而言,中国经济增速每放缓1个百分点,对应的降幅平均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其他资源密集型国家的对应降幅则在0.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是非资源密集型国家,对应降幅则不到0.1个百分点。
就在11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再次下挫: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2%,与前一个月相比下滑0.1%。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在8月份出现过小幅回升。与此同时,10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再次重挫,比去年同期猛降2.6%。这一系列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正面臨越来越严峻的通货紧缩挑战,市场需求正在减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中国经济在2023年能够实现原定的目标,达到约5.4%的增长率,但是2024年的增速将大幅放缓至4.6%。相比一个月前,IMF已经将明年增速预测大幅上调了0.4个百分点,原因则是第三季度的增长表现强于预期以及最近北京当局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明年增速大幅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以及外部需求低迷。
刚刚从中国访问归来的该组织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Gita Gopinath)表示:"中国近年来依靠信贷拉动的经济增长伴随著失衡不断扩大和脆弱性日益上升。过高的家庭储蓄被用于为回报不断下降的基础设施和住宅投资提供资金,导致债务水准高企。"
除了市场需求萎缩,中国对非洲国家的贷款发放规模也在降低。2022年,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权贷款发放规模就降低到了10亿美元以下,为近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准。主权贷款的削减标志著中国减少了对非洲的大规模基础设施融资,而一些非洲国家正在艰难地应对不断攀升的公共债务。
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贷款发放量在2001年以后快速增加,2016年达到了峰值,占据该地区GDP的1.7%,随后开始逐年下降。在该地区的公共外债中,中国贷款在2021年占比高达17%;在公共债务总额中,中国贷款占比约为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了2028年前后,中国经济将因为生产力疲软、人口老龄化、地缘经济割裂的不利影响进一步下降到3.5%的年增速。
鉴于其对非洲经济的重大影响,该组织在《地区经济展望》中建议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增加非洲的区域内贸易和重建缓冲(包括税收改革等措施)来提高韧性,以适应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经济参与度的下降;此外,非洲各国应当努力推动经济多元化,并通过营造有利的经商环境、投资基建、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来提高竞争力。